(资料图片)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华俊近日发表对《数字乡村建设通论》一书的书评。他说,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农业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必然之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总体而言是不充分的。从这个角度讲,陈仕林新著《数字乡村建设通论》,称得上是一本数字乡村研究领域更为全面的著述。
《数字乡村建设通论》一书日前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通读全书后,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该书不同于此前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拘泥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环节或某个领域,也没有止步于对案例的集纳评析,而是以全局视角,从数字乡村的发展趋势、政策体系、建设思路、支撑技术、应用场景等不同维度深入地诠释了数字乡村的内涵和外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 唐华俊说。
唐华俊还指出,从坐标系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出版,逢其时、顺其势。如何释放更多数字红利惠及农业农村,如何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更高质量发展,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搞好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将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因素,都迫切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鉴往知来、稽古振今,该书对政策和实践进行梳理,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数字乡村建设提出很好的建议,是必要、重要且及时的。
从可读性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既可作通识读物常看常新,也可以当作工具书置于案头;既适合“三农”领域从业者,也适合关心关注农业农村的各界人士。书中,作者坚持问题导向,鲜明指出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包括新基建、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建议,既有规律性总结,也作方法论指导。书中还梳理了山东、江苏等国内试点地区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和经验,留给读者横向比较、纵向延伸的巨大空间。
以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例,该书强调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标准化硬件建设与特色化软件开发相结合、公共信息共享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相结合的“四个结合”。这“四个结合”看似简单,事实上包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更加强调注重数字乡村的软实力建设。
“从价值观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论》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美好乡村的期待。”唐华俊说,作者反复表示,数字乡村建设说到底是为农民而建,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诉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决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书中不仅着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基建,还用更多篇幅挖掘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质量,提出要通过构建“乡村大脑”,调动政府和市场的多元力量,提升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数字乡村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得到实惠。
(文中图片均由农民日报提供)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