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资料图】
“我们在10多年前申请的专利,直到近期才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诉讼中。”在4月25日召开的清华大学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朱慧珑指出,从技术发明到维权成功是一场艰难之旅,往往时间跨度大、内容繁杂,要步步为营才能提高成功率。
无独有偶,同方威视高级顾问陈伟讲道:“我们目前有一个在诉的专利,是基于10年前的布局和安排,专利不仅将核心产品的技术很好地囊括进去,而且当时的设计策略也使得专利在诉讼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前,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学界、企业界、产业界的共识,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教授指出,高校正在通过建设重大项目知识产权专员队伍,完善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加强重大成果专利挖掘和布局力度,培育高价值专利。
专家们在论坛上共同提到,高价值知识产权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抵御住来自竞争对手的挑剔和挑战。那么,该如何培育“历久弥坚”的高价值专利呢?
营造高价值专利培育好环境
“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障碍在逐渐破除,科技成果的大量供给为高价值专利培育提供了前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说,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将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
“一个高价值的专利不可能依靠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已成共识。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不同创新主体近年来在促进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例如,超过五成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相关部门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基金,主要用于高价值专利的培育。
“从技术创新到高价值专利,需要通过‘死亡之谷’。”王燕说,在培育过程中,专业化的转移机构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拥有识别、预判、培育、运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挖掘高价值专利,以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在高价值专利的培育范围方面,王燕认为,找准共性技术是高校在培育高价值专利方面的优势。共性技术创新可带动多个领域的发展,如辐射成像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可在产业端带动多个管线产品的升级迭代,高校科研人员在聚焦更有价值、更影响全局的共性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一位发明人曾经告诉我,没想到专利中写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朱慧珑说,很多诉讼的实践表明,市场竞争对手会专攻专利中的“弱点”,因此,要让科研成果应用于产业,创新者在专利申请时应秉持长期的认真态度。
朱慧珑算了一笔账,一个技术发明成为高价值专利要经过许多步骤,如果每步的成功率能提高10%,最终可以数倍地提高高价值专利的成功概率。相反如果短视敷衍地对待专利工作,一旦专利在竞争中被判为无效,很可能面临经济损失,好技术也可变成负资产。
陈伟分享的一个典型案例,恰恰是正、负资产的“分水岭”之战。“我们有一项新产品参加了新加坡机场的投标,当时外方企业认为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准备不足,以我们可能涉嫌侵权为由给招标方发去律师函。”陈伟说,对方感觉胜券在握,但同方威视几年前已在新加坡申请了4件关键专利,基于此,团队两天内拿出了不侵权报告交给投标方,投标方根据报告驳回了外方申请。最终,团队凭借技术实力顺利中标。
“专利布局要做到方向准、布局全、威力大。”陈伟坦言,让专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高价值专利的申请,而不是追求专利数量,这样才能在关键博弈中“有粮不慌”。
高价值专利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王燕表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任重而道远。在科研合作体系中,学校和企业既要面向一到两年产品线上的技术需求,也要投入更多资源支持三到五年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还要布局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前瞻性研究,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上一篇:环保人造蛛丝产量提高8倍
下一篇:最后一页